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IT168 專稿】現在,我們對帶寬延時及計算方法開始進行討論,大家基本確定,帶寬延時就是串行延時。會后偶再查閱相關也資料表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么什么是串行延遲?確切的講,串行延遲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將數字數據放到傳輸線路中的串行化的結果,所以,其延遲大小取決于傳送線路的速度。也就是說,無論我數據包大小如何,把它放到線路上串行化傳輸所花的時間,跟帶寬是有真接關系的。
當我們明白這個定義后,對于計算帶寬延遲和精確計算帶寬是多少就有了理論依據。其結果就是,在特定條件下,我們只要一個數據包,就可以得出帶寬延遲及精確計算出這條線路的帶寬。當然,這個數據包最好的滿負荷的,也就是1500字節左右。
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求證:
偶測試的環境是10M的小區寬帶,當前狀況下沒有其他網絡應用,偶通過IE到本地電信最近的一個測試網站,下載一下大文件,同時進行抓包,并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紅色方框中的數據。我們先來給出計算方法:
1,每個紅色方框中的兩個數據包的延時,下面的減去上面的,就是這個帶寬的延時,也就是串行延遲。比如第二個方框:0.017009-0.015850=0.001159,也就是說,帶寬延遲約1MS。大家可以每個都計算下,得出結果的約值是一樣的。
2,當我們計算出傳送這個數據包后的時候,通過這個數據包的大小,除以這個延遲,那么就可以得到帶寬。還是比如第二個方框:(1438+8+12)*8/0.001159=10063848.144952545297670405522002 =10 M ,這個結果相當精確!
相信大家覺得這里面還有一些問題,如下:
1,這樣計算延時,其實里面還包含有其他延時,比如距離延時、交換延時、服務器的響應延時,所以這個值并不精確!
答:OK,這個值確實不精確。但是據有關資料顯示,光速是300000公里/S,對于陸地電纜連接來說,延遲大約是200公里/MS,那么從偶所在位置,到本地電信的的距離,而且是光纖到樓的,那么這個延遲會是多少呢?基本上,個人以為,城內到電信的距離延時可以人為不計^-^;另外就是交換延時,現在交換機性能越來越好,更何況到本地電信,也不會有太多交換,那這個值是不是也可以人為不計呢?^-^;倒是服務器響應延時,這個是比較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必竟就這一塊就包含了數據庫查尋時間,應用本身響應的延時等,還跟服務器當前硬件負荷有關,所以不可不查!因此,我們在選擇數據包時,可以選擇連續過來的兩個數據包,因為第二個數據塊跟第一個數據塊已經都同時在服務器的發用隊列的緩沖里面,只不過第一個先發,第二個立即接著發送,這樣,基本就不用考慮服務器的響應時間了。(這其實是已經可以考慮到的最為精確的了)
2,帶寬可能還會被其他數據暫用,你如何確定這個數據包上沒有其他數據?
答:這個就要回到理論,看串行延遲了。所謂串行延遲,就說明數據包是串著發出來的,也就是說,當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細粒度觀察,那么可以發現,線纜上有一個數據包時,就不會有另一個數據包,所以數據包是一個接著一個串著發送過來的。也就是說,一個數據包就可以暫用整個電纜的頻率。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