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1 文章來源:深度系統下載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在TCP/IP的早期開發中,網絡管理問題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視。直到70年代,還一直沒有網絡管理協議,只有互聯網絡控制信息協議(ICMP)可以作為網絡管理的工具。ICMP提供了從路由器或其他主機向主機傳送 控制信息的方法,可用于所有支持IP的設備。 與各種IP頭選項結合,這些ICMP消息可用來開發一些簡單有效的管理工具。典型的例子是廣泛應用的PING。PING在一些工具的配合下滿足了TCP/IP網絡初期的管理要求。但是當網絡迅猛發展時,人們感到需要開發比PING功能更強并易于普通網絡管理人員學習和使用的標準協議。 1987年11月發布的簡單網關監控協議(SGMP),成為提供專用網絡管理工具的起點。SGMP提供了一個直接監控網關的方法。隨著對通用網絡管理工具需求的增長,出現了3個有影響的方法:高層實體管理系統(HEMS),實現主機監控協議(HMP)的一般化;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是SGMP的升級版;TCP/IP上的CMIP(CMOT),最大限度地與OSI標準的CMIP、服務以及數據庫結構保持一致。 1988年,互聯網絡活動會議(IAB)確定了將SNMP作為近期解決方案進一步開發,而把CMOT作為遠期解決方案的策略。 為了強化這一策略,IAB要求SNMP和CMOT使用相同的被管對象數據庫。即在任何主機、路由器、網橋以及其他管理設備中,兩個協議都以相同的格式使用相同的監控變量。因此,兩個協議有一個公共的管理信息結構(SMI)和一個管理信息庫(MIB)。 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這兩個協議在對象級的兼容是不現實的。在OSI的網絡管理中,被管對象是很成熟的。而SNMP為了保持簡單性,沒有這樣復雜的概念。實際上,SNMP對象只是帶有一些如數據類型、讀寫特性等基本特性的變量。因此IAB最終放松了公共SMI/MIB的條件,并允許SNMP獨立于CMOT發展。 從與OSI兼容的束縛中解脫后,SNMP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很快被眾多的廠商設備所支持,并在互聯網絡中活躍起來。 SNMP最重要的進展是遠程監控(RMON)能力的開發。RMON為網絡管理者提供了監控整個子網而不是各個單獨設備的能力。除了RMON,還對基本SNMP MIB進行了擴充。但是,單靠定義新的或更細致的MIB擴充SNMP是有限的。當SNMP被用于大型或復雜網絡時,它在安全和功能方面的不足就變得明顯了。為了彌補這些不足,1992年7月發表了3個增強SNMP安全性的文件作為建議標準。增強版與原來的SNMP是不兼容的,它需要改變外部消息句柄及一些消息處理過程。但實際定義協議操作并包含SNMP消息的協議數據單元(PDU)保持不變,并且沒有增加新的PDU。 但是這個增強版受到了另一個方案的沖擊。同樣是在1992年7月,四名SNMP的關鍵人物提出一個稱為SMP的SNMP新版本。并實現了四個可互操作的方案。SMP在功能和安全性兩方面提高了SNMP,特別是SMP增加了一些PDU。所有的消息頭和安全功能都與提議的安全性增強標準相似。最終SMP被接受為定義第二代SNMP即SNMPv2的基礎。1993年安全版SNMPv2發布。1996年IETF發布了一組新的RFC,在這組新的文檔中,取消了SNMPv2的安全特性,消息格式也重新采用SNMPv1的基于“共同體(community)”概念的格式。 1999年4月IETF SNMPv3工作組提出了RFC2571~RFC2576,形成了SNMPv3的建議。目前,這些建議正在進行標準化。SNMPv3提出了SNMP管理框架的一個統一的體系結構。在這個體系結構中,采用User-based安全模型和View-based訪問控制模型提供SNMP網絡管理的安全性。安全機制是SNMPv3中最具特色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下一篇:活用IP地址簡單管理電腦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