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5 文章來源:深度系統下載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介紹 表1所示為 Cat 5e 或Cat 6電纜認證測試所測的參數。該表指出哪些是直接測量的參數,哪些是間接計算出的參數。可以研究跳線對直接測量出的參數的影響,并用某種方法調整測量值來匹配永久鏈路模型。 線序 顯然線序必需正確,才能有連續正確的信號傳輸。線序的測試在永久鏈路和基本鏈路沒有區別。 傳輸時延 (長度) 傳輸時延來取決于信號傳輸的時間,長度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的,每種線纜都有自己的特征速率NVP值。TIA標準(TSB-67)定義的最大長度是94米,并充許有10%的由NVP值帶來的偏差。通常最大長度是94米,包括固定部分的90米和4米跳線。當選擇永久鏈路測試時,測試儀可以對測試跳線的長度帶來的影響做出簡單的修正。 衰減 在TSB-67中要求測試包括跳線在內的衰減。衰減和長度是線型關系,兩米長的跳線所引起的衰減可以忽略,這一參數在永久鏈路測試中不會帶來麻煩。 串擾 有兩個參數來衡量鏈路的串擾性能:近端串擾NEXT和遠端串擾FEXT。近端串擾和遠端串擾同時發生,NEXT是指發送信號端受到“返回”信號的影響,而FEXT是某些信號干擾到相鄰導線,并會繼續朝著接收器方向前進到達對端。 圖2顯示線對2和線對1之間產生的NEXT。線對3和線對4之間產生的FEXT。 基本鏈路在測量串擾時比永久鏈路多計算了跳線部分的串擾。現在,現場測試儀使用“高性能”的連接頭,提供非常好的串擾性能。我們怎樣限制跳線本身所帶來的串擾呢?福祿克網絡公司提供獨特的屏蔽跳線,這樣跳線可達到七類線的性能,屏蔽線有非常好的抗串擾性能,在永久鏈路中這些跳線的串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總之,使用屏蔽跳線可以精確的測量出近端串擾NEXT和遠端串擾FEXT。 回波損耗 回波損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測試指標。回波損耗(RL)是測量因阻抗不匹配引起的信號反射。只要阻抗不同都會向發送端反射回一定的能量。回波損耗能反映出反射回的信號是否已經大到影響正常信號的傳輸。當信號接收時,回波損耗反映了重要的噪聲成分。回波損耗對全雙工的線路影響很大,例如,千兆以太網或同時使用4對線的全雙工的1000BASE-T網絡。新的標準對全雙工的鏈路有測試要求。 產生阻抗不匹配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雙絞線質量差 · 不同廠家不同類型的線纜不匹配 · 線纜連接硬件不匹配 · 接頭位置雙絞線變形 · 線對分離,來自其它金屬線或屏蔽層的影響 · 外力對線纜束擠壓變形 跳線對回波損耗有很大的影響,在對通道進行測試時應使用高質量的跳線。長度對回波損耗也有影響,如果電子在被反射回以前已經被傳送了相當距離,那么回波損耗就可以覺察不出來,如果距離比較短,反射回的信號就很強。 永久鏈路的使用排除了跳線在回波損耗上的影響,事實上測試跳線在使用中會大大減低它的性能,例如,經常盤圈保存會很糟糕,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圖3 顯示了使用不當對屏蔽測試跳線產生的影響。藍色曲線顯示了正常時回波損耗比標準好12dB,綠色曲線是經過50次盤圈后的情況,黃色曲線是經過100次盤圈后的情況,紅色曲線顯示經過200次盤圈后與標準相比只有6dB的余量。這樣的跳線用于現場測試很難真實的反映固定部分的鏈路情況。總之,即使很好的跳線線使用久了也會影響測試的精度。永久鏈路適配器則可以改善這一情況。 解決方案 在實際測試時,測試儀所連接跳線對測試結果必須影響小而且可以預估,通過特定算法排除干擾,這樣測試結果才精確穩定。適配器的接頭是容易磨損的部位,所以也很關鍵,插撥次數多了,也會造成嚴重影響。 福祿克創造了一種支持所有線纜的永久鏈路適配器,如圖4所示。它集成了高性能的可彎曲的接口電纜,它能非常精確與100歐姆雙絞線匹配。更重要的是,在一般的使用方式下,它比普通雙絞線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性能。這種屬性保證了很好的回波損耗性能和長期使用的穩定性。 在永久鏈路適配器的末端帶有各性化模塊,對于六類雙絞線這種模塊不是通用的,有幾種個性化模塊在NEXT和FEXT上要求更精確。個性化模塊可以被一些特殊的模塊取代,通過對適配器的校準,使結果更精確。 結論 永久鏈路是用來認證測試已安裝電纜固定部分的性能,這促使現場測試儀生產者設計出新的測試解決方案。需求一種更精確的測試方法,尤其對回波損耗的測量。另外,為了保證始終有很高的測試精度,需要對帶有適配器的測試儀進行校準,并能通過算法對測試結果進行補償。永久鏈路為最終用戶和布線公司提供了可靠權威的測試結果。 責任編輯: 雪花(TEL:(010)68476636-8008)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