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07 文章來源:深度系統下載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IP多播(也稱多址廣播或組播)技術,是一種允許一臺或多臺主機(多播源)發送單一數據包到多臺主機(一次的,同時的)的TCP/IP網絡技術。多播作為一點對多點的通信,是節省網絡帶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網絡音頻/視頻廣播的應用中,當需要將一個節點的信號傳送到多個節點時,無論是采用重復點對點通信方式,還是采用廣播方式,都會嚴重浪費網絡帶寬,只有多播才是最好的選擇。多播能使一個或多個多播源只把數據包發送給特定的多播組,而只有加入該多播組的主機才能接收到數據包。目前,IP多播技術被廣泛應用在網絡音頻/視頻廣播、AOD/VOD、網絡視頻會議、多媒體遠程教育、“push”技術(如股票行情等)和虛擬現實游戲等方面。 一、IP多播技術簡介 IP多播通信必須依賴于IP多播地址,在IPv4中它是一個D類IP地址,范圍從224.0.0.0到239.255.255.255,并被劃分為局部鏈接多播地址、預留多播地址和管理權限多播地址三類。其中,局部鏈接多播地址范圍在224.0.0.0~224.0.0.255,這是為路由協議和其它用途保留的地址,路由器并不轉發屬于此范圍的IP包;預留多播地址為224.0.1.0~238.255.255.255,可用于全球范圍(如Internet)或;管理權限多播地址為239.0.0.0~239.255.255.255,可供組織內部使用,類似于私有IP地址,不能用于Internet,可限制多播范圍。 使用同一個IP多播地址接收多播數據包的所有主機構成了一個主機組,也稱為多播組。一個多播組的成員是隨時變動的,一臺主機可以隨時加入或離開多播組,多播組成員的數目和所在的地理位置也不受限制,一臺主機也可以屬于幾個多播組。此外,不屬于某一個多播組的主機也可以向該多播組發送數據包。 2.IP多播技術的硬件支持 要實現IP多播通信,要求介于多播源和接收者之間的路由器、集線器、交換機以及主機均需支持IP多播。目前,IP多播技術已得到硬件、軟件廠商的廣泛支持。 (1)主機 支持IP多播通信的平臺包括Windows CE 2.1、5、Windows 98、Windows NT 4和Windows 2000等,運行這些操作系統的主機都可以進行IP多播通信。此外,新生產的網卡也幾乎都提供了對IP多播的支持。 (2)集線器和交換機 目前大多數集線器、交換機只是簡單地把多播數據當成廣播來發送接收,但一些中、高檔交換機提供了對IP多播的支持。例如,在3COM SuperStack 3 Swith 3300交換機上可啟用802.1p或IGMP多播過濾功能,只為已偵測到IGMP數據包的端口轉發多播數據包。 (3)路由器 多播通信要求多播源節點和目的節點之間的所有路由器必須提供對Internet組管理協議(IGMP)、多播路由協議(如PIM、DVMRP等)的支持。 當一臺主機欲加入某個多播組時,會發出“主機成員報告”的IGMP消息通知多播路由器。當多播路由器接收到發給那個多播組的數據時,便會將其轉發給所有的多播主機。多播路由器還會周期性地發出“主機成員查詢”的IGMP消息,向子網查詢多播主機,若發現某個多播組已沒有任何成員,則停止轉發該多播組的數據。此外,當支持IGMP v2的主機(如Windows 98/2000計算機)退出某個多播組時,還會向路由器發送一條“離開組”的IGMP消息,以通知路由器停止轉發該多播組的數據。但只有當子網上所有主機都退出某個多播組時,路由器才會停止向該子網轉發該多播組的數據。 使用多播路由協議,路由器可建立起從多播源節點到所有目的節點的多播路由表,從而實現在子網間轉發多播數據包。例如,PIM(協議獨立多播)就是一種多播路由協議,它有兩種類型:稀疏模式(sparse-mode)和密集模式(dense-mode)。以Cisco 2621路由器為例,啟用IP多播轉發功能的基本設置如下: c2621(config)# ip multicast-routing 啟動IP多播,使路由器成為一個多播路由器 c2621(config)# int f0/0 配置快速以太網端口0 c2621(config-if)# ip pim dense-mode(或sparse-mode)啟動PIM,同時激活IGMP協議 c2621(config-if)# int f0/1 配置快速以太網端口1 c2621(config-if)# ip pim dense-mode(或sparse-mode)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下一篇:IP組播技術在視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