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NAT-PT是附帶協議轉換的網絡地址轉換器,通過修改協議報頭來轉換網絡地址,使IPv4節點和IPv6節點互通。與一些隧道技術不同,NAT-PT只要求在IPv4和IPv6之間互聯的網絡轉換設備上啟用,協議轉換的目的是實現IPv4和頭之間的轉換,地址轉換則是為了讓IPv4和IPv6網絡中的主機互相識別對方。另外,NAT-PT通過與應用層網關(ALG)相結合,實現了只安裝IPv6的主機和只安裝了IPv4主機的大部分應用的相互通信。 同時,NAT-PT將SIIT(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協議轉換技術和IPv4網絡中動態地址翻譯技術(NAT)相結合。它利用了SIIT技術的工作機制,同時又利用了傳統的IPv4下的NAT技術,動態地訪問IPv4節點的IPv6節點分配IPv4地址,很好地解決了SIIT技術中的全局IPv4地址池規模有限的問題。 SIIT技術 無狀態IP/ICMP翻譯技術(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SIIT)是對IP/ICMP報文進行協議轉換的技術,它并不記錄一個流的狀態(無狀態)。在SIIT網絡中,IPv6節點需要配置成格式為::FFFF:0:W.X.Y.Z的IPv4翻譯地址,其中W.X.Y.Z是IPv4節點認為IPv6節點在IPv4網絡中的地址,IPv6節點訪問IPv4節點則通過映射地址::FFFF:0:W.X.Y.Z來表示IPv4節點。
圖1 SIIT原理示意圖
設IPv4主機A(IPv4地址為100.0.0.1),IPv6主機B的地址是::FFFF:0:W.X.Y.Z的IPv4翻譯地址,并且W.X.Y.Z是全局IPv4單播地址(設為1.1.1.1)。 1.SIIT原理分析 (1)IPv4到IPv6的地址頭轉換 現假設A要訪問B:當A發出的訪問B的報文到達SIIT協議轉換器時,報文的目的地址是B的低32位(這里是1.1.1.1),SIIT判斷出此地址屬于其管理的IPV6-Only節點的IPv4地址空間(設為1.1.1.1~1.1.1.254),就進行IPv4→IPv6的協議報文頭轉換,把源地址轉換成IPv4的映射地址,目的地址轉換為IPv4的翻譯地址::FFFF:0:W.X.Y.Z,再把此報文傳給主機B。即源地址100.0.0.1→::FFFF:0:100.0.0.1,目的地址1.1.1.1→::FFFF:0:1.1.1.1。 (2)IPv6到IPv4的地址頭轉換 現在假設B要訪問A:當B發出的訪問A的報文到達SIIT協議轉換器時,報文的源地址是B的翻譯地址(::FFFF:0:1.1.1.1),目的地址是A的映射地址(::FFFF:0:100.0.0.1),若 SIIT判斷出目的地址是IPv4的映射地址,就進行IPv6→IPv4的協議報文頭轉換,轉換的結果為:源地址::FFFF:0:1.1.1.1→1.1.1.1,目的地址::FFFF:0:100.0.0.1→100.0.0.1。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