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基于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同方和中國肉類食品研究中心共同提出了食品跟蹤與追溯監管系統解決方案,并將該解決方案成功地部署到北京二商集團某肉類食品供應鏈的管理中。 下面以二商集團某肉類食品供應鏈管理為例,說明該食品跟蹤與追溯監管系統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食品供應鏈跟蹤與追溯的管理將根據各食品類型與管理模式不同(本例為肉類食品),建立供應鏈各環節的應用服務系統作為供應鏈的基礎單元,實現供應鏈上各環節相關信息的科學采集、傳遞、分析,以達到供應鏈信息的唯一性、連續性、可靠性,并通過供應鏈安全監管平臺對供應鏈進行有效跟蹤與追溯監管。 實現全程跟蹤 在養殖環節,系統通過RFID耳標記錄生豬的個體信息(父母系、品種品系、出生日期、出欄日期)、用藥記錄、檢疫信息、銷售信息等,并將信息提供給追溯與安全監管平臺,以供追溯、查驗及監管。養殖信息的實時提交完成了養殖階段的數據采集與信息跟蹤、追溯,同時提供了飼養監管、用藥監管所必需的數據信息。 在屠宰環節,首先需要獲取生豬(耳標)的基本信息,包括生豬個體信息與防五證信息(非疫區證明、產地消毒證、進京消毒證、車輛消毒證等)等,符合屠宰規定才能入廠,即獲取原材料的來源信息。 消費環節為食品跟蹤追溯鏈的末端環節,系統會為每塊生鮮肉生成唯一標識的追溯碼。此追溯碼被貼在包裝上,消費者通過該追溯碼就可在公共服務系統的多功能查詢機上進行查詢,并能夠直觀地看到生鮮肉的全部追溯信息。 實施安全監管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通過建立監管信用管理系統,實現生產、流通及消費等環節全過程檢驗檢疫、抽檢、信用準入等實時信息監管,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比如通過對養殖環節的信息追溯,可以對養殖企業進行管理,實現養殖的過程監管;在屠宰環節,系統對原材料的控制實現了“準入”監管;在屠宰生廠線上,系統對整個生產過程中實時生產監控,并實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在白條肉銷售的操作中,系統自動記錄銷售信息,上傳到追溯與安全監管平臺,實現銷售流向管理;在加工環節,系統為食品的來源提供關聯,為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為管理部門的監管提供素材;在消費環節,系統提供全部的跟蹤追溯信息,如出現安全問題,可以快速找到食品的來源,實現商品流通中監管的快速執法。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