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是蘋果公司(Apple Inc. )發(fā)布搭載iOS操作系統(tǒng)的系列智能手機。截至2021年9月,蘋果公司(Apple Inc. )已發(fā)布32款手機產(chǎn)品,初代:iPhone,最新版本:iPhone 13 mini,iPhone 13,iPhone 13 Pro, iPhone 13 Pro Max;iPhone系列產(chǎn)品靜音鍵在設備正面的左側(cè) [46-47] ;iPhone 5之前機型使用30Pin(即30針)接口,iPhone 5(包含)之后產(chǎn)品使用Lightning接口。
之前也寫過兩次氮化鎵快充的梳理,當時就有很多小伙伴說光拿著廠家公布的數(shù)據(jù)來評,差點了意思。
所以這次我是動真格了,實實在在地找來了4款30W的氮化鎵快充,來看看到底誰更強?更適合用來給iPhone 13充電使用。
先介紹一下這次參加橫評的4款產(chǎn)品吧!
1、Anker安克 氮化鎵GaN2 超能充30W
Anker這個品牌就不用我多介紹了吧,在海外市場影響力相當不錯,我此前也用過好幾款它家的快充以及充電寶,品質(zhì)以及性能都是很讓人放心的。這款超能充30W采用新一代的氮化鎵技術,個頭小,而且功率也很足,相信應該是很強悍的選手。
2、努比亞 30W氮化鎵GaN方糖充電器【小黃人聯(lián)名款】
此前努比亞的“氘鋒”系列口碑很不錯,而且主打大功率小體積,這款小黃人聯(lián)名版我此前也有單獨評測,總體性能也讓人滿意。當然這款是有普通版的,而小黃人聯(lián)名款價格跟普通版一樣,但外形更加Q萌,就看實力如何了。
3、Aohi 30W氮化鎵GaN快充
也是我之前有單獨評測的。Aohi品牌的母公司奧海科技是國內(nèi)很資深的手機充電設備制造商,因此也給華為、小米等品牌有代工合作,實力也是不容小窺。印象中從去年開始著重推自己的品牌Aohi,此外MOVESPEED也是它家的子品牌。
4、TEGIC KERNEL 30W氮化鎵充電頭
同樣是國內(nèi)第一梯隊的氮化鎵快充品牌,這次參與評測的是Tegic與愛范兒聯(lián)名出品的硬糖版本,外形上別具一格,而且當時實測的性能也相當出色。不過聯(lián)名版會比Tegic自己銷售的常規(guī)版貴20元,但兩者在配置以及性能上其實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外觀不同而已。
本次橫評,我將會從外形體積、快充協(xié)議、實測功率、發(fā)熱、性價比這5個方面來展開,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參考價值吧。
一、外形體積(功率密度)
氮化鎵技術之所以能快速普及,主要是因為它在提供更大的充電輸出功率的同時,在體積上卻可以做到更小。以我們常用的20W/30W氮化鎵快充來說,基本個頭并不比以往的五福一安充電頭大多少,但功率卻翻了好幾倍。雖然現(xiàn)在安卓手機動不動都65W甚至100W的充電功率了,但對于iPhone用戶來說,一直到iPhone 13才終于把充電功率提高到了25W。
這里一定有小伙伴吐槽,直接拿個多口的65W甚至更大功率的快充不就好了,為啥還要單獨配個30W的快充呢?對于經(jīng)常有多個設備需要同時充電的用戶來說,當然用多口會更方便,但體積上自然也就更大,同時也更重。特別是女生,或者說沒有那么多充電需求的用戶來說,一個小巧的30W快充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可以看到,Aohi和Tegic在體積方面都是相當具備優(yōu)勢的,并且其功率密度都已經(jīng)超過了1.1W/cm?,不得不說確實很厲害。但要注意的是,這4款30W快充里,廠家公布的外觀三圍尺寸都是忽略了插腳所占用的體積,而除了努比亞小黃人外,其余3款都是采用固定式的插腳。而努比亞小黃人因為用的是折疊插腳,識別會占用部分外殼上的體積,所以撇開插腳不算體積的話,對努比亞是很不公平的。而如果把插腳也考慮進去,那么顯然是努比亞在體積上更占優(yōu)勢一些。
二、快充協(xié)議
目前來說,除了PD快充是必備的之外,其他的快充協(xié)議到底支持哪些,可就不一定了。雖然對于蘋果用戶來說,也只需要PD一種快充而已。但相對來說,安卓用戶肯定希望能支持自己廠家用的快充會更爽一些。
其中Anker就比較極端,只支持PD3.0和QC3.0(QC2.0是向下兼容的),其他包括三星AFC、華為FCP/SCP、聯(lián)發(fā)科PE都一律不支持。而它的PD3.0快充是新版本,一共提供6個檔位,除了固定的5V、9V、15、20V之外,還支持3.3V~11V/3A、3.3V~16V/2A兩種自適應的電壓/電流輸出模式。
相比之下,努比亞的快充協(xié)議更齊備一些,除了OPPO家的VOOC/SVOOC不支持外,其他的都能支持。而同樣是更新后的PD3.0版本,努比亞比上面的Anker更齊全,包括12V固定檔位也支持。
至于Aohi的快充協(xié)議也比較齊全,不過它的PD3.0支持比較另類,沒有12V固定檔位,也沒有3.3V~16V/2A的自適應檔,但多了9V/2.22A和9V/2.77A這兩個檔位。
至于Tegic在快充協(xié)議支持方面也是很全面,但PD3.0版本少了3.3V~16V/2A自適應檔,不過一般來說也很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并不是太影響。
如上表,Tegic支持的快充協(xié)議最為全面,而且PD的版本也基本能滿足各種設備的需要。至于努比亞雖然快充協(xié)議不全,缺少了對PE快充的支持,但PD快充檔位最全。至于Anker只適合給支持PD或QC快充的設備使用,這個多少有點讓人失望。
三、實測功率
接下來這兩項是之前光統(tǒng)計公開數(shù)據(jù)時最被吐槽的,因為這個必須是通過實測才知道的。
實測功率是要分兩部分:一個是滿功率30W負載時,是否會存在明顯的降壓情況;至于另一個就是看各個選手的儲備功率到底有多少。
為了更準確控制負載測試環(huán)境,除了會用到USB電表之外,還需要使用可調(diào)的恒定負載(也叫老化器)來做測試。
而且用的線材也是100W級別的快充線,保證不會拖后腿。
首先依然是Anker,它在30W負載時,雖然電壓要低于20V,不過考慮到線阻本身的損耗,所以這點降壓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極限穩(wěn)定功率可以達到35W,比額定輸出功率高出16.67%。足夠大的儲備功率可以保證充電設備輸入功耗出現(xiàn)較大波動時,充電頭不會因為超負荷輸出而出現(xiàn)保護甚至中斷。
努比亞在進行30W滿功率輸出時,自動進行了小范圍的線阻補償,所以非但沒降壓,反而還比標準20V高出一點點。
不過在儲備功率方面,努比亞沒能超過35W,最終只停留在34.5W而已。
Aohi在滿功率時也只有很輕微的降壓情況,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Aohi也沒能超過35W,跟努比亞一樣只能停留在34.5W的水平。
至于Tegic在滿負載情況下也沒問題,甚至降壓幅度比Anker還要低。
但儲備功率也是只有34.5W的水平。
綜合來說,表現(xiàn)最好的是Anker和努比亞,不過整體來說4款產(chǎn)品的差距都并不大,都是很讓人放心的產(chǎn)品。
四、發(fā)熱情況
除了功率之外,另一個很多小伙伴關心的就是發(fā)熱情況了。畢竟對于氮化鎵快充來說,體積越小,相應的發(fā)熱控制難度就越大,所以這就很考慮各個廠家的實力了。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測試是設置30W功率并且連續(xù)運行30分鐘,然后用測溫槍測量快充表面最高溫度點的數(shù)據(jù)。
Anker作為第一項功率密度最低的,反倒在溫控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最終在側(cè)面測出最高溫點為56.9°C。
相比之下,功率密度很高的努比亞就有點吃虧了,測出了63.2度。
而Aohi雖然個頭很小,但溫控表現(xiàn)卻非常出色,只有57°C。
Tegic的溫控表現(xiàn)有點讓我跌眼鏡,最高溫度61.3°C。
在這一項比較里,Anker的表現(xiàn)并不讓人意外,畢竟體積大,相應的散熱空間也會有優(yōu)勢。不過Aohi的表現(xiàn)卻讓我很驚訝,畢竟它是功率密度最高的,但依然溫控出色,確實很了不起。
五、性價比
其實看了文章最開始的選手介紹,大家就已經(jīng)大概知道4款產(chǎn)品各自的價格是多少了。
沒看到也不要緊,下面的表格已經(jīng)給你整理好了。
努比亞的價格無疑是最便宜的,但結(jié)合前面4項比較結(jié)果來看,除了體積小功率密度大之外,其實努比亞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
相比之下,Aohi跟Tegic(普通版,不是硬糖版)價格屬于同一水平,而且兩者都是走高功率密度的路線,不過從實際表現(xiàn)來說,反而是各有優(yōu)勢——Aohi主要是發(fā)熱控制出色,而Tegic則有著更豐富的快充協(xié)議支持。
至于Anker,價格最貴,但快充協(xié)議卻是最少,功率密度并不占優(yōu),只是溫控表現(xiàn)出色而已,值不值,各位不妨自己判斷。
當然,最終要選擇誰,這個還是要各位看官自己來決定的,畢竟有人看重性能,也有人喜歡便宜,更有人是顏值掛帥,這個我就不多做評價了!
目前高端手機市場,iPhone手機快要形成一家獨大的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