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07 文章來源:深度系統下載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一、引言 二、IP組播技術的產生 目前,IP組播可以運行在任意體系結構的網絡之上,包括因特網、ATM、幀中繼、SMDS和衛星,并許多應用領域,能應用在視頻會議、多媒體、新聞發布和來自太空的遠程實況廣播。 三、IP組播的概念 同單播(unicast)和廣播(broadcast)相比,組播效率非常高,因為任何給定的鏈路至多用一次,可以節省網絡帶寬和資源。 在一個單播(unicast)環境里,視頻服務器依次送出n個信息流,由網絡中的用戶接收,共需要nx1.5Mbit/s的帶寬;如果服務器處于10Mbit/s的以太網內,6~7個信息流就占滿了帶寬;若在一個高速的以太網里,最多只能容納250~300個1.5Mbit/s的視頻流,所以服務器與主機接口間的容量是一個巨大的瓶頸。 在一個組播(multicast)環境里,不論網絡中的用戶數目有多少,服務器發出的一個視頻流,由網絡中的路由器或交換器同時復制出n個視頻流,廣播到每個用戶,僅需1.5Mbit/s的帶寬。 可見,IP組播能夠有效地節省網絡帶寬和資源,管理網絡的增容和控制開銷,大大減輕發送服務器的負荷,從而高性能地發送信息。 另外,組播傳送的信息能同時到達用戶端,時延小,且網絡中的服務器不需要知道每個客戶機的地址。所有的接收者使用一個網絡組播地址,可實現匿名服務,并且IP組播具有可升級性,與新的IP和業務能相兼容。 四、IP組播技術的特點 1.群地址 在組播網中,每個組播群組擁有惟一的組播地址(D類地址),一部分IP組播地址是由Internet管理機構分配的,其他的組播地址作為暫時地址被用戶使用;組播數據包可以送到標識目的組機的組地址,發送者不必知道有哪些組成員,它自己不必是組成員,對組成員中主機的數目和位置也沒有限制。主機不需要和組成員以及發送者商量,可以任意加入和離開組播組;使用組地址,不必知道主機指定的位置,可以找到具有此組播地址的任何資源和服務器,在動態變化的信息提供者中搜尋到需要的信息,或者發布信息到任意大小的可選用戶群。 2.規模可擴展性 如果網絡速率提高,廣域組播網絡的容量需要擴大,后來產生的組播路由算法和協議如PIM-DM、PIM-SM、CBT等都支持網絡規模的擴展,而上述的群地址和動態性也是適應規模可擴展性的另一方面。 3.健壯性 IP組播網絡使用的路由協議和算法能適應網絡路由動態變化,它采用軟件狀態刷新機制,制作路由備份等方法,來維護群組成員之間的連接,加強網絡的健壯性。 4.路由算法的獨立性 組播路由算法和協議獨立于單播路由使用的協議,但又依靠現存的單播路由表,在域內適應網絡拓撲的變化,動態生成組播樹。 5.組播生成樹的靈活性 組播生成樹的形成與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分布、網絡的流量狀況以及組成員的動態性有關,且組播生成樹也反映了不同的組播路由算法和組播應用。靈活的組播生成樹有利于數據包的傳送,不容易造成網絡的擁塞。 五、IP組播技術 在組播網內,一個組播群組指定為一個D類地址。使用點分十進制表示發來描述組播地址的范圍是:224.0.0.0到239.255.255.255,但是地址224.0.0.0是保留的,它不能賦給任何群組。 在組播通信模型中,需要兩種新型地址:一個IP組播地址和一個Ethernet組播地址,IP組播地址表示一組接收者,它們要接收發給整個組的數據;由于IP包封裝在Ethernet幀內,所以還需要一個Ethernet組播地址。為使組播模型正常工作,主機應能同時接收單播和組播數據,主機需要多個IP地址和Ethernet地址,其中單播IP和Ethernet地址用于單播通信,而Ethernet組播地址用于組播通信。如果主機不準備接收組播地址,就設置為零組播地址。所以,單播和組播地址之間的主要差異在于每個主機都有一個惟一的單播地址,組播地址則不然。 將D類IP地址映射為Ethernet MAC地址是由數據鏈路層完成的。從組播映射到令牌環網絡第2層地址的過程,是CISCO路由器采取的工作程序,而Ethernet及FDDI網絡從組播到第2層的映射相當直接。 在映射過程中,組播IP地址中共有9位不參與替換,包括高位字節8位以及緊接在該字節后面的一個標志位,其中最開始的4位1110表示屬于D類IP地址,剩下23位進行替換,將IP組播地址中的低23位取代Ethernet組播地址01:00:5E:00:00:00的低23位。因此,有5位真正不參與映射,無論這些位的值是什么,組播Ethernet地址都是相同的。由于5個位共可以有32種不同的組合,所以映射并不具有惟一性。 2.IGMP 在一個組播路由器建立路由,傳送其組播群組成員關系信息之前,它必須確定在本地網絡上有一個或多個主機是否加入了某個組播群組。為此,組播路由器和實現組播的主機必須使用互連網組管理協議(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來進行群組成員關系信息的通信。利用IGMP,組播路由器可判斷在與自己連接的任何一個網絡上,是否存在組播組的一些成員,如存在組成員,組播路由器便可加入一個特定的組播組,并將組播數據轉發給加入該組的主機。因此,IGMP被主機用來通知直連的路由器,令其加入一個組播組,使組播網具有動態性和靈活性。 最初的IGMP規范是在RFC 1112文件里詳細定義的,我們通常將這套規范稱為“IGMP版本1”,由斯坦福大學的S.Deering成文于1989年8月。后來又由施樂PARC公司的W.Fenner對最早的IGMP版本1進行了大幅更新,更新的結果就是RFC 2236文件即IGMP版本2。兩個版本的IGMP相互間可進行少許操作。在IGMP版本2臨近正式批準時。IDMR已經開始IGMP版本3的研究工作,現在已有的draft為draft-ietf-idmr-igmp-v3-05.txt。IGMPv1中定義了基本的組成員查詢和報告過程,IGMPv2在此基礎上添加了組成員快速離開的機制,IGMPv3中增加的主要功能是成員可以指定接收或指定不接收某些組播源的報文。 3.二層組播相關協議 IP網絡的二層組播相關協議包括IGMP Snooping和CGMP。 IGMP Snooping通過交換機去偵聽主機發向路由器的IGMP成員報告消息的方式,形成組成員和交換機接口的對應關系,放在組播CAM表項中。交換機根據該對應關系將收到組播數據包只轉給具有組成員的接口。 CGMP(Cisco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是Cisco基于客戶機/服務器模型開發的私有協議,它將運行在路由器和交換機上,允許成員關系信息從路由器到交換機進行通信。在CGMP的支持下,組播路由器能夠根據接收到的IGMP數據包通知交換機哪些主機何時加入和脫離組播組,交換機利用由這些信息所構建的轉發表來確定將組播數據包向哪些接口轉發。GMRP是主機到以太網交換機的標準協議,它使組播用戶可以在第二層交換機上對組播成員進行注冊。 4.IP組播路由協議 在路由式網絡中,對于傳遞組播信息流,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IP組播路由協議,它克服了利用單播通信模型傳遞組播信息帶來的帶寬瓶頸,減少了發送相同數據信息到多個接收者的通信費用,這也是IP組播應用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組播網內數據的流動必須根據組播路由協議建立生成樹,使發送源和組播組成員之間形成一條單獨的轉發路徑,確保每個數據包都能轉發到目的地。 IP組播路由協議分為域內協議和域間協議。域內協議包括PIM-SM、PIM-DM、DVMRP、CBT等。域間協議包括MBGP、MSDP、BGMP等。 【相關文章】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IP多播技術及其編程
下一篇:Internet組播知識